近期,我国人社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营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带货主播”正式列为一种职业。数据显示,当前互联网营销行业从业人数已超过1000万,并以每月8.8%的速度持续增长,直接带动的成交金额高达千亿元。
那么,直播带货究竟能赚多少钱?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做直播带货,对于我们这些小商家来说,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带货主播李明(化名)分享了他的经验。他曾经历过一个看似每日数据出色,实则最终亏损30余万的第一个项目。
23岁的李明在郑州从事直播带货已有两年多的时间,期间他尝试过数十种品类,包括玩具、服装、零食、农产品、日用品等,但多次投资均以失败告终。
回忆起刚开始做直播带货的情景,李明有些无奈:“我第一个项目是做毛绒玩具,投入了30万元,每天能卖出两三千单,甚至还专门在保定租了一个仓库。但最后却发现并没有盈利。”他表示,当时选择做玩具,是因为有亲戚从事相关生意,能拿到低价货源。虽然销售量可观,但售后问题成了他最大的困扰。
“我们销售的是一米多高的玩偶,发货时需要抽真空。如果客户收到货后发现有瑕疵,会要求退货。一米多的玩具,不压缩发回来快递费都要40元,而我们成本只有40块钱。一旦出现退货,就相当于8单白做了。”李明解释道。
由于销售量较大,他特意请了5个打包师傅,团队规模近10人。但仅三个月后,由于人工成本和售后成本过高,他不得不解散团队,亏损约30万元。
经过第一次失败后,李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创业道路。现在,他和女友两人共同经营,成本虽有所降低,但工作依然辛苦。从策划、选品、直播、客服、打包发货到售后,全都亲力亲为。
“稍微大一些的直播间团队,一个客服的费用都要四五千块钱,更别提主播了。再加上运营成本,各项支出加起来每月都要好几万元。如果有一两天不赚钱,亏损的风险就会更大。”李明说。
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下来,如今已实现盈利。他还计划如果情况稳定,就再招聘几个人手来帮忙。
李明感慨道,对于小商家来说,选品至关重要。因为大类目的竞争激烈,投入高,还存在压货和退货的问题。“可能服装有20%、30%的利润,你却依然不赚钱,因为库存和尾货处理不掉。”
他认为,直播间人数众多并不代表一切,关键在于转化率。许多人看直播只是图个热闹,实际的成交转化取决于流量的精准度、推广投入以及直播间的转化能力,包括主播、话术、道具和整体氛围。
然而,在直播带货行业迅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主播为求利益,不惜打擦边球,甚至虚假宣传。此外,还有消费者在直播中购买的产品价格远高于其他电商平台。
“有个朋友卖折叠泡澡桶,三天就赚了100万。”李明透露,主播会放大购买者的需求,而这个产品实际上家里一般用不到。“那么大一个桶,等水放满,水都凉了。”
此外,“姨妈神器”等产品也存在类似问题。主播带货价格在168元至199元,而某电商平台同款产品仅售57元。
在直播带货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消费者需谨慎对待,以免陷入虚假宣传的陷阱。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直播行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有些权威人士曾经明确提出,直播带货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和消费方式,已经弥补了实体销售的不足,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当前阶段,直播带货的监管力度相对薄弱,不法行为的成本偏低,部分平台为追求短期利益,对此视而不见。因此,专家们强调,应当及时弥补直播带货的监管空白,以确保这种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形态得以巩固,并持续健康发展。
专家们认为,直播平台需要强化对直播带货不当行为的日常审查、监控和惩处,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运用科技手段降低人工审核的压力。除此之外,相关管理部门还需采取严厉措施,出台针对直播带货行业的更具体、更细致的专门法规。各部门之间要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明确各自的监管职责,加大对违法违规直播带货行为的曝光度,同时建立不良主播的黑名单制度。
此外,专家还建议,有关部门应携手平台、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直播带货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加强对主播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同时,鼓励诚信经营,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为直播带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综上所述,直播带货行业的监管补短板、强化法律法规、加强部门协同、提升主播素质、打击违法行为等多方面工作亟待推进。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让直播带货这种新兴消费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
免费领取208个最新网创项目+10000G热点网创类资源!添加 微信:Bao6705 备注:资料!
小宝微信号
扫一扫加微信好友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